• sg-11134201-7reoq-m8xcpy347auf33
  • sg-11134201-7reoo-m8xcpyflp2s9aa
  • sg-11134201-7repq-m8xcpyqpbmohfb
  • sg-11134201-7reo2-m8xcpz4uqxm104
  • sg-11134201-7reni-m8xcpzko9crr9f
1

E3/作者:周尚意、张春梅译-逃避主义、品相 A

Regular price
RM 20.00
Sale price
RM 20.00
Regular price
RM 0.00
Worldwide shipping | Bamboo House SP
Worldwide shipping
Secure payments | Bamboo House SP
Secure payments
Authentic products | Bamboo House SP
Authentic products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的書。從上述諸方向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能推動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所以逃避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


人文主義地理學昰一門很新的學門,興起於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期,當時的學術背景是,歐美學術界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討論。而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指標性學術作品便是段義孚發表在《美國地理聯合會會刊》一九七六年六月號上的文章《人文主義地理學》,這篇文章被後續的地理學讀本廣泛引用,也正是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義孚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



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一是自然。嚴酷的自然環境、突發的自然災害都會讓人們產生逃避的念頭。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鬧的城市生活,逃避猛於虎的苛政,逃避嚴厲的宗教禁錮,這些統統都屬於逃避文化。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狀態令人感到困惑與費解,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清晰與明朗。人們寧願採納抽象的模型,也不願接受毫無頭緒的「現實」,因為清晰與明朗會給人以「真實存在」的感覺。人類逃避的對象之四是人類自身的動物性與獸性。人類對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徵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想要逃離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屬於此類逃避。